
與歌舞伎、文樂並列的日本傳統藝能「能樂」,是一種將寂靜與緊張交織而成的能,以及以充滿人情味的滑稽逗樂觀眾的狂言融為一體的舞台藝術。
能樂於室町時代確立,擁有超過六百年歷史,作為日本美學與精神文化的象徵,至今仍持續傳承。
本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能樂的歷史、代表性的劇目、如「シテ(shite)」與「ワキ(waki)」等角色,以及觀賞時應了解的重點。為了讓初次接觸的朋友也能安心欣賞能樂,我們將完整介紹其作為傳統藝能的魅力。
※如果您透過本文介紹購買或預約商品,可能會有部分銷售額回饋給FUN! JAPAN。
日本傳統表演藝能「能樂」是什麼?介紹歷史、特色、能與狂言的差異等

所謂能樂,是將「能」與「狂言」兩種藝能合稱而成的總稱,是日本具代表性的傳統藝能之一。其源流可追溯至奈良、平安時代傳入的散樂,以及在鎌倉時代發展而成的猿樂。
能與狂言皆在同一座能舞台上演出,各自表現出不同的層面,並作為象徵日本文化的藝術,傳承至今已有六百年以上的歷史。
什麼是能?
能是在室町時代(1336~1573年)確立的日本代表性古典藝能。目前所上演的劇目約有二百四十齣。透過能面與華麗的裝束,以優雅的舞蹈(舞)與詠唱(謡)來表現人類深沉的情感,如悲哀、憤怒、情意與愛慕。登場人物包括神、靈、女性、鬼等類型,並各自配合規定的能面與服裝演出,這正是其特色。
什麼是狂言?
狂言是在室町時代形成的以對白為主的喜劇,題材多取自庶民的日常生活或民間故事,是充滿人情味的舞台藝術。它承襲了猿樂中的滑稽表演,在舞台上由充滿親和力的角色與個性鮮明的登場人物帶來開朗的笑聲。
狂言同時也擔負著「間(串場)狂言」的角色,插入在能的演出之間,用以解說故事背景或舒緩觀眾的緊張情緒。另一方面,若僅以狂言單獨上演,則稱為「本狂言」。
能樂的歷史:從猿樂到能樂

能樂的源流猿樂,是由滑稽表演與模仿等形式逐漸發展而來。在鎌倉時代後期,伴隨祭祀儀式而生的具呪術性質的藝能「翁猿樂」誕生。其後,至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猿樂之座(即表演團體)開始演出能,而在室町時代,觀阿彌與世阿彌父子大幅提升了其藝術性,奠定了現今能樂的基礎。
另一方面,繼承猿樂滑稽表演的狂言,也是在南北朝時代形成,並自此與能一同發展。室町時代受到武家與公家的庇護,而至江戶時代,更被正式定位為幕府的式樂,在將軍家的儀式等場合中也會上演。
能的形式在江戶時代已趨近現今的樣貌,劇目與演出亦在此時期獲得整理與系統化。
自昭和時代中期以後,狂言的藝術價值亦獲得高度評價,因此單獨演出能或狂言的情形也變得相當普遍。2008年,能樂(能與狂言)被登錄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藝能,於國內外皆享有極高評價。
確立能樂的觀阿彌與世阿彌

觀阿彌在室町時代率領猿樂劇團,融合田樂※及當時流行的藝能元素,將猿樂能發展成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舞台藝術,奠定了能的基礎。
進一步將能進一步昇華的是他的兒子世阿彌。世阿彌完成了擅長心理描寫的「夢幻能」形式,並創作了大量融入和歌、連歌技巧、具有豐富文學性的能劇本。
此外,他還撰寫了代表性的能樂理論著作《風姿花傳》等書籍,藉由系統化能樂的美學與演出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田樂:祈求豐收的祭祀儀式,平安時代開始作為藝能被人們欣賞的傳統藝能。
觀賞能樂公演前須知

能的演出時間一般約為60~90分鐘,狂言約為15~30分鐘,表演形式包括將能與狂言各安排一齣組合演出,或能與狂言交替演出等。
舞台最大的特徵是沒有燈光或大型舞台裝置,在描繪松樹的鏡板及廊道(橋掛かり)等能舞台獨有的構造中,透過表演、詠唱(謡)、與奏樂(囃子)來表現故事世界。觀眾可藉由演員的動作與音樂作為線索,發揮想像力享受表演。
能的角色分類
能有四種角色分類:シテ方(shitekata)、ワキ方(wakikata)、狂言方、囃子方,其中囃子方又細分為笛方、小鼓方、大鼓方與太鼓方。這些角色遵循嚴格的分工制度,通常不兼任其他角色。
此外,每個角色分類中都存在多個流派,表演的組合也會依流派的不同而決定共演的編制,這是能的特徵之一。
シテ方(shitekata)
能的主角由「シテ(shite)」演出。演員主要佩戴能面,表現的不僅是活生生的人類,還包括靈魂、神祇、鬼怪等各種存在。其特色之一是能夠透過前場與後場的演出,呈現角色的變化與轉折。
此外,シテ(shite)方的角色還包括配角的ツレ(tsure)、負責詠唱的地謡、管理服裝與道具、擔任シテ(shite)的替身(後見),以及舞台上使用的道具製作等工作。
ワキ方(wakikata)
「ワキ方(wakikata)」負責與シテ(shite)互動,並引導主角的表演。多演出僧侶、神官、武士等現實生活中的成年男性角色,其特徵是原則上不佩戴面具演出。
狂言方
「狂言方」是演出狂言的演者。在間狂言中,根據劇目分擔不同角色。語りアイ(katariai)則在シテ(shite)退場後,透過與ワキ(waki)的對話串連前場與後場。
「アシライアイ(ashiraiai)」意為「支撐場面的角色」,其功能是協助ワキ(waki)並順暢推進舞台劇情,通常以ワキ(waki)的隨從身份,與其他演員對話推進故事。狂言方還能為整場能劇增添變化,使觀眾更易理解並產生親近感。
囃子方
囃子方分為笛方、小鼓方、大鼓方與太鼓方,負責演奏能的音樂。演奏者坐於舞台後方的囃子座演奏,部分劇目可能不使用太鼓。
囃子方擔任營造能劇氣氛與緊張感的重要角色,並與詠唱共同構築舞台的故事世界。
能的劇目種類:依シテ(shite)角色分類的五大類「五番立」

能的上演形式中,有一種稱為「五番立」的方式,根據登場角色與劇目的性質將劇目分為五種類,每種類演出一齣。這種形式在江戶時代確立,用於從早到晚系統性地演出能劇。
現今一天內演出完整五番的情況已經很少,但作為理解劇目的重要分類方法仍被沿用。
初番目物・一番目物「脇能物」
登場角色多為侍奉神祇或天皇的臣下,劇中常由神顯現以祝福世間安寧,或講述神社、佛閣的由來。亦稱「脇能」,其特徵是具有濃厚的慶祝性質。
二番目物「修羅物」
源平合戰等戰爭中戰死的武將靈魂登場,描寫其在修羅道中持續受苦的情景。因以戰亂記憶為背景,深刻表現生死無常感,故稱「修羅物」。
三番目物「鬘物」
多以古典文學中的女性靈、花精或天人為シテ(shite),展現優雅的歌舞。鬘物以華麗與抒情性著稱,代表劇目包括《羽衣》《杜若》等,是能的代表性類型。
四番目物「雑能」
包含不屬於前四類的各種作品,如狂女物、鬼女物、現實題材的生活劇等,內容多樣且廣泛。
五番目物「切能物」
以鬼、動物靈、怨靈、妖怪、菩薩等非人類角色作為シテ(shite)登場的能劇。。亦稱「切能物」,多為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劇目,過去常作為公演的壓軸。
能劇的劇目種類:現在能與夢幻能
能除了依據「五番立」分類之外,還有依演出方式與登場人物性格而將劇目分為「現在能」與「夢幻能」的方法。
現在能以現實世界的人物為中心構成,登場人物大多描寫為活著的人類。
另一方面,夢幻能則以靈的存在為シテ(shite)。典型的構成是シテ(shite)出現在前往名勝的ワキ(waki)面前,在前場講述土地的由來或過去的故事,消失後,在後場以本來的靈體姿態再次現身並表演舞蹈。
之後,這些事件如同「夢」一般結束,營造出無常感與幽玄美,也因此得名「夢幻能」。
狂言的劇目種類:依シテ(shite)角色分類
狂言中登場的角色多數沒有固定名稱,由反映室町時代一般庶民或社會階層的人物擔任シテ(shite)。
其中,代表性的是以太郎冠者※擔任シテ(shite)的小名狂言。此外,還有以大名為シテ(shite)的大名狂言、以女婿為題材的故事,以及以鬼或福神等為題材的作品等,分類多樣。
狂言會依各角色描寫其庶民性與諷刺性,具有易於親近的特點,與能的莊嚴形成對比。
※太郎冠者:太郎意為「第一位(一番目)」,冠者意為「年輕人(若者)」,指家中最重要的僕人,是狂言裡非常受歡迎的代表角色。
能的代表作品
《翁》

《翁》是一齣在新年或舞台開幕等慶賀場合演出的儀式性能劇,祈求天下太平,具有與其他能劇劇目不同的特徵。在能劇中被特別視為「具有特殊地位」的劇目,能樂師們稱之為「似能非能」,是一齣神聖的作品。
其詠唱(謡)※詞句宛如咒語,自古以來被視為類似祭祀儀式之神聖表現而受到尊崇。
※詠唱(謡):指包含台詞,由聲音吟誦而成的演唱形式。
《高砂》
平安時代前期,一位神主在高砂之浦(海濱)聽一對老夫婦講述高砂之浦與住吉之浦「相生之松」※的由來。老夫婦透露自己乃松的精靈,並留下「會在住吉等候」的話語後,乘舟離去。不久,神主到達住吉時,住吉明神現身舞蹈,祝福長壽與和平。
《高砂》在脇能物中格外具有高貴地位,作為婚禮或慶典中詠唱的「吉祥劇目(めでたい曲)」廣受喜愛。
※相生之松:指兩棵松樹相互依偎,看似從同一根生長而出的松樹。
《羽衣》
在三保松原,一位漁夫發現天女的羽衣並試圖帶回家。天女拼命哀求歸還羽衣,漁夫則回答:「若能為我舞一支舞,我便還給你。」於是,天女穿上羽衣,表演被稱為「歸還羽衣(羽衣返し)」的神秘優美舞蹈,並從天上降下寶物,然後飛升回天上。
後半天女的舞蹈被視為能劇的名場面之一,使觀眾感受到高貴與幽玄之美。
狂言的代表作品
《三番三・三番叟》
能樂《翁》的後半部分由狂言師所演的角色。三番叟多在祝賀場合表演,作為祈求五穀豐登與天下太平的舞蹈流傳至今。
其中一種舞蹈是「揉之段(揉ノ段)」,舞者隨太鼓節奏用力踏出足拍。另一種是「鈴之段(鈴ノ段)」,舞者手持鈴,戴上黑式尉面具,穿插如播種般的動作,並逐漸加快舞步節奏。這些舞蹈皆帶有祈求豐收的意義,且不同流派在舞步動作和記載方式上可能有所差異。
《棒縛》
太郎冠者與次郎冠者在看家期間總是偷喝酒。為了不讓他們喝酒,主人將其中一人綁在棒子上,另一人則是雙手捆在背後。然而,兩人仍努力合作想要喝酒,最終甚至開始宴飲。
劇中描寫他們在被綁的狀態下舞蹈與詠唱的情景,透過巧妙的肢體表現與滑稽互動,引發觀眾笑聲,是狂言中極具代表性的人氣劇目。
可欣賞能樂的場所與設施
能樂可以在東京千駄谷的「國立能樂堂」以及日本各地的能樂堂欣賞。京都的「京都觀世會館」、大阪的「大槻能樂堂(金剛能樂堂)」等場館歷史悠久,能夠在各個地區遇到具有特色的舞台,這也是其魅力之一。
此外,也推薦在戶外能舞台或寺社境內舉行的「薪能」。被篝火照亮的舞台,更能凸顯幽玄的世界,帶來特別的體驗。
在家欣賞能樂的方法
想在家欣賞能樂或狂言,最實際的方式是購買收錄公演的DVD/Blu-ray,或利用劇場的官方串流、存檔影片。使用正規管道而非未經授權的上傳影片,不僅能安心享受高畫質、高音質的觀賞體驗,也有助於保護著作權。
為了營造觀賞氛圍,可以將房間燈光調暗,使用間接照明,讓空間更有舞台感。此外,透過喇叭或耳機重現奏樂(囃子)與詠唱(謡)的聲音效果,可以大幅提升臨場感。
另外,若要在公演前做預習,可利用能樂堂或流派公開的線上解說影片、附舞台解說的影片,以及音聲謡本(附帶聲音的能樂劇本)等資源,能讓現場欣賞的體驗更加深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