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世界大受歡迎的動畫與漫畫《鬼滅之刃》中,那些吞食人類的可怕鬼怪形象,使全世界的人們為之著迷。主角竈門炭治郎為了讓妹妹禰豆子恢復成人類,且守護人們而戰的故事,正可說是繼承了日本「打鬼(降妖除魔)」傳統的經典表現。
然而,自古以來流傳於日本的鬼,並不只是單純的反派或怪物。有時被當作神明祭祀,有時是英雄,甚至作為悲劇的主角登場,是一個具有多重面貌的存在。
本篇文章將針對因《鬼滅之刃》而對日本鬼怪產生興趣的您,徹底解說不為人知的日本鬼怪種類、傳說,以及與日本文化之間的深厚連結。
※如果您透過本文介紹購買或預約商品,可能會有部分銷售額回饋給FUN! JAPAN。
日本的鬼與《鬼滅之刃》的鬼有何不同?鬼的多重面貌
 
《鬼滅之刃》中的鬼原本是人類,除了陽光之外不會死亡,且以人類的血肉為食,這些特徵其實比較接近西方的吸血鬼。
而日本傳說中登場的「鬼」,其外貌與角色並不固定。了解日本「鬼」的多重面貌,有助於理解作品背後的日本文化。
購買《鬼滅之刃》影音作品👉animate線上商店
與鬼有關的日本童話故事
 
在日本的童話故事中,鬼的角色非常多樣化。在《桃太郎》或《一寸法師》的故事裡,鬼是「打鬼(降妖除魔)」的典型反派;但在《摘瘤爺爺》的故事中,雖然鬼的外表可怕,卻也展現出與爺爺一起跳舞唱歌的開朗一面。此外,《金太郎》也有一說是鬼(山姥)的孩子,因此也有浮世繪描繪金太郎與鬼快樂玩耍的場景。
由此可見,在日本的童話故事中,鬼被描繪成各式各樣的角色,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
還有更多關於日本的童話故事👉日本有名的童話、民間傳說總整理|桃太郎、金太郎、七夕等15選
日本傳統藝能、儀式、祭典中的鬼
 
鬼不僅出現在故事中,也常見於日本的傳統藝能和儀式。
在日本的古典藝能如能劇和狂言中,鬼不只是單純加害人類的反派角色,也有因悲傷或怨恨而變成鬼的人類等各種不同的角色設定,這一點也可以說與《鬼滅之刃》中那些擁有悲慘人類過去的鬼們的設定相通。
此外,在愛知縣豐橋市的「豐橋鬼祭」以及新潟縣三條市的節分活動「本成寺鬼舞(本成寺鬼踊り)」等,日本各地的神事和祭典中也會出現鬼的身影。在祭典中,鬼不僅僅是被驅逐的對象,有時也被視為驅邪帶來幸福的神明。
日本「鬼」的種類一覽
雖然都被統稱為「鬼」,但在日本的傳說中其實存在著各式各樣的鬼。這裡將從最經典的「赤鬼、青鬼」開始,到神話中的鬼,為大家介紹這些個性豐富的鬼怪們。
赤鬼、青鬼
 
在節分等場合最常見的是日本鬼的代表性形象。赤鬼和青鬼的起源據說來自古代中國的陰陽五行說,原本有赤、青、黃、綠、黑五色的鬼。這也與佛教的「五蓋」,也就是五種煩惱的教義有關。
酒吞童子
 
被列為日本三大惡妖怪之一的鬼怪,流傳著多種傳說。據說這隻鬼曾接連綁架京都的年輕人和公主,最後被源賴光等人用毒酒制服並擊退,這個傳說最為有名。
這個故事據說起源於14世紀,經過數百年流傳,透過《御伽草子》等書籍和繪卷廣為人知,是擁有強大力量與魅力的鬼的代表人物。
茨木童子
 
以酒吞童子的手下聞名,在酒吞童子被擊退後據說成功逃脫。之後也出現在《御伽草子》、能劇《羅生門》、歌舞伎《回頭橋(戻り橋)》等多種作品中。
天邪鬼
 
天邪鬼常出現在民間傳說與古典作品中,但因其性格多變,外貌特徵與真實身份並不固定。在現代,常用來形容那種總是唱反調、故意和人作對、個性彆扭的人,這樣的「天邪鬼」形象反而更為普及。
也有說法認為其起源是出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登場的「天探女(アマノサグメ)」,但在佛教中,被四天王像踩在腳下的鬼也被稱為天邪鬼。
溫羅
 
溫羅是流傳於現今岡山縣(吉備地區)的鬼怪,也被認為是桃太郎故事中鬼的原型。傳說中,溫羅被吉備津彥命斬首消滅,但其首級據說多年來仍持續發出巨大的哀嚎。據說現在在岡山市的吉備津神社裡,供奉著溫羅的靈魂以安撫其怨氣。
兩面宿儺
 
兩面宿儺是出現在日本古代神話《日本書紀》等文獻中的異形鬼神,擁有兩張臉、四隻手腳,被描繪成極為強大的存在。在岐阜縣飛驒地區的傳說中,被視為討伐惡鬼和毒龍並創建寺廟的英雄。
近年來,因為人氣動畫《咒術迴戰》中主角虎杖悠仁)被其附身,讓「兩面宿儺」這個名字更加廣為人知。
想更了解兩面宿儺 👉兩面宿儺-日本動畫話題角色!也是《日本書紀》中登場的鬼
目一鬼
 
目一鬼也被稱為「阿用鄉的鬼」,出現在奈良時代(8世紀)的《出雲國風土記》中,被認為是日本文獻中最早記載的鬼怪。其特徵是在額頭中央有一隻巨大的眼睛。
牛頭、馬頭
 
 
在佛教中,牛頭和馬頭是地獄裡負責懲罰惡人的獄卒首領。長著牛頭的稱為牛頭,長著馬頭的稱為馬頭。
鬼女
 
所謂「鬼女」,是指擁有鬼的外貌或表情的女性。據多個傳說記載,她們因嫉妒、怨恨或悲傷等強烈情感,而從人類化為鬼。像是因嫉妒而發狂的貴族千金變成鬼女的「橋姬」、長野縣戶隱流傳的鬼女傳說「紅葉」、因被男人欺騙而懷恨成鬼女的「清姬」等都非常有名。這些鬼女多半有著人類的過去或背景,她們的故事也成為日本古典藝能如能劇、歌舞伎的題材。
百鬼夜行
 
自平安時代以來,許多書籍和繪卷都描繪了鬼怪、妖怪等在深夜成群結隊遊行於街道的景象。近年來,像京都等地也會舉辦百鬼夜行的活動。
想更了解百鬼夜行👉百鬼夜行的真面目是什麼?2025年最新活動與日本妖怪解析
日本鬼的特徵以及與妖怪的不同之處
 
日本的鬼是與西方的惡魔或怪物不同的存在。這裡將介紹鬼的基本特徵,以及與妖怪的差異。
鬼的特徵
外貌:多半是肌肉發達的巨體,頭上有一根或兩根角,長著銳利的牙齒。典型形象是穿著虎皮褲,手持狼牙棒。
由來:自古以來,無法看見、無法理解的東西被稱為「隱(おぬ)」,被認為是瘟疫、災害等一切厄運的根源。到了12世紀的鎌倉時代與室町時代,書籍中開始頻繁描繪鬼的形象,之後在江戶時代成為能劇、狂言、歌舞伎、淨瑠璃等的主題,鬼的外貌形象也逐漸在人們心中定型。
此外,東北方向也就是丑寅方位被稱為「鬼門」,自古被認為是鬼出入的不吉方位,因此人們認為鬼會佩戴牛角與虎皮的形象逐漸流傳開來。
鬼與妖怪的不同之處
妖怪泛指人類無法理解的奇異現象或非日常存在,也有人認為鬼是妖怪的一種。有學者認為,鬼象徵「具體實體與強大力量」,而妖怪則象徵「現象或神祕感」。
潛藏於日常生活中的「鬼」
鬼並不只是傳說中的存在,也深深根植於現代日本的生活與語言中。
帶有「鬼」字的詞語
「鬼」常作為前綴,強調「強大」、「極端」、「徹底」等意思。
- 鬼教練(鬼コーチ):極為嚴格、毫不妥協且徹底指導的教練。
- 鬼妻(鬼嫁):對丈夫非常嚴厲、強勢的妻子。很多時候也是愛的另一種表現。
- 如虎添翼(鬼に金棒):「本來就很強的鬼又拿到更強的武器=狼牙棒」,比喻本來就強的人變得更無敵。
- 鬼電(鬼電):指不停地打電話直到對方接聽,「像鬼一樣猛烈地打電話」的意思。這是比較新的詞語,起源於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代前期流行的辣妹語。
鬼會出現的年度活動
 
- 節分:每年2月2日或3日舉行的日本傳統活動。撒豆並喊著「鬼出去!福進來!」,把家裡的鬼(厄運)趕出去。這正是現代體驗驅鬼文化的好機會。
- 祭典:各地的祭典中,扮演神明角色的人會戴上鬼面,驅趕帶來災禍的鬼,有時也會作為神的使者登場。
想更深入了解節分👉徹底解說節分的起源、歷史、撒豆驅鬼與惠方卷
有「鬼」字的地名
有許多地名是因為與鬼有關的傳說而誕生,也成為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 鬼押出園(鬼押出し園):位於群馬縣、長野縣。因火山爆發流出的熔岩,看起來像是鬼在暴走時把岩石推出來一樣而得名。這裡是將大自然的威力比喻為鬼的力量的地方。
- 鬼島(鬼ヶ島):岡山縣、香川縣的島嶼等,被認為是桃太郎傳說中的鬼島。
- 鬼無里:長野縣戶隱的深山地區,這裡流傳著本文中介紹過的鬼女紅葉的傳說,可以享受溫泉和秋天的紅葉美景。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鬼」?
為什麼「鬼」在日本的娛樂作品中反覆出現,並持續吸引著我們呢?或許是因為日本的「鬼」不僅僅是邪惡的象徵,更是人類情感極致與力量象徵的化身。
就像《鬼滅之刃》裡的鬼,有些是因為強烈的嫉妒、悲傷、憤怒等情感而變成鬼,也有像角色們那樣豐富展現喜怒哀樂的存在。藉由《鬼滅之刃》認識到日本深奧的鬼文化後,歡迎大家在日本旅行或文化體驗中,進一步探索鬼的世界。鬼的多重魅力,必定能讓您對日本文化的理解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青幻舎,八木透監修,《日本的鬼圖鑑》,2021年12月28日初版發行
東京堂出版,小松和彦監修,《日本怪異妖怪大事典 普及版》,2025年1月30日初版發行
吉村耕治、山田有子(2018)《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中表示鬼的顏色──和文化基底中可見的陰陽五行說》,《日本色彩學會誌》第42卷 第3號
和樂web(小學館)《日本三大妖怪是什麼?著名妖怪、幽靈的不同與歷史大介紹!》,2025/02/27公開
ArtWiki,立命館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茨木童子的接受與變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