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暑假對孩子們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教育研究專家征矢里沙女士為我們詳細解說了暑假的教育意義以及度過暑假的方式。暑假不只是讓孩子們放鬆身心的時光,也是透過家庭與社區中的各種體驗來成長的寶貴機會。
本文將介紹小學生如何透過暑假獲得成長,並說明具體的方法與其中所包含的教育價值。
日本的暑假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呢?
暑假的基本期間

在日本的小學當中,「暑假」是一年之中最長的假期。多數學校的暑假期間落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七月下旬到八月下旬。雖然具體時間會依地區和學校而異,但普遍來說都會在八月結束,最晚九月就會開學。
順帶一提,許多國家的學校是從「九月」開始新的學年,但日本則是從「四月」開始,這在世界上也是相當少見的制度。因此,日本的暑假並不具有學年交替的意義,暑假過後班級或年級也不會更動,這也是日本暑假的一大特色。
地區與學校之間的差異
如上所述,即使在日本國內,暑假的期間也會因地區而有所不同。
例如位於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暑假相對較短,取而代之的是較長的寒假。其他地區的暑假長度也有所不同,大約從30天到42天不等。即使在同一個地區,不同學校因應各自的方針,暑假長度也可能會有些微差異。
暑假制度誕生的原因
儘管並非為了配合學年交替,日本學校之所以設有暑假,最大原因就是「天氣炎熱」。
近年來雖然教室內大多裝設了冷氣,但天氣炎熱時,學生難以集中精神學習,體育課更需應對中暑風險。近年來的日本夏天氣溫常達30至40度,濕度也超過70%。因此,為了避開酷暑而停課,就是設立暑假的基本考量。
從教育角度來看日本暑假的意義
暑假是孩子們身心放鬆的時間

雖說炎熱是主要原因,但暑假作為一段長假,其實也是個恰到好處的時機。因為從四月開學算起,大約過了半個學年正好落在暑假期間。趁著這個時間點讓孩子的身心重新充電,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因此暑假被認為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光。
暑假是孩子在家庭與社區中成長的機會
到了被稱為「盂蘭盆節」的8月13日至16日這段期間,許多職場也會放假,這時不少家庭會返回老家或安排家庭旅遊。在這段期間,孩子們能夠在家庭或社區中進行平時在學校無法體驗的活動,這也是暑假具備教育意義的一大理由。
多樣化的「體驗」能夠培養非認知能力(如自我肯定感與心理韌性)
那麼,進行各種不同的體驗,具體來說究竟是如何能促進孩子的成長呢?
根據「21世紀出生兒縱向調查」的分析顯示,小學生時期有許多以下經驗的孩子:
- 體驗活動(自然體驗、社會體驗、文化體驗)
- 閱讀
- 幫忙做家事
- 和不同年齡的孩子或家人以外的大人一起玩耍
到了高中階段,這些孩子在以下幾個方面:
- 自我肯定感(自尊)
- 外向性(覺得自己很活潑)
- 心理韌性(精神上的復原力:對新事物有興趣、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對未來抱持正向態度等)
這些所謂的「非認知能力」上,普遍有較高的得分。 由此可見,不只是讀書,各種豐富的生活體驗,都有可能在未來帶來巨大的成長。
(參考資料:文部科學省令和2年度「透過體驗活動等促進青少年自立支援計畫」)
日本暑假的功課與特徵
日本的學校功課多?還是成長的契機?

不過,即使在暑假期間,日本學校仍然會有「暑期功課」。除了像練習本或日記這類「每天都要做的功課」之外,還有像是自由選題的「自由研究」,以及閱讀書籍後撰寫心得的「閱讀報告」等,這些都是相當普遍的作業內容。
其中,讓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主題來進行的「自由研究」,有機會成為深入學習自己感興趣領域的契機;而「閱讀報告」也可能讓平常不太讀書的孩子藉此接觸閱讀。如果能主動投入,這些作業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良機。
然而,若花太多時間坐在書桌前完成作業,也會減少原本可以用來從事各種體驗活動的時間,這一點也是必須注意的課題。
因補習班與興趣班導致行程過於緊湊
此外,也有不少孩子在暑假期間參加補習班的暑期課程,或安排英語等各種學習類型的興趣班,導致整個暑假行程變得相當緊湊。尤其是中學入學考試的學生,更是需要參加補習班的暑期課程,連假期也幾乎都在學習中度過。
當然,帶著明確目標主動投入學習,本身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不過,若整個暑假都被「讀書」填滿,反而會減少孩子參與各種體驗活動的機會,這也成為另一項值得關注的課題。
海外與日本的暑假比較
那麼,海外的暑假與日本的暑假相比,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在歐美國家,孩子的暑假通常比日本要長許多,大約有兩個月的時間。此外,學校通常不會派作業,每個家庭可以自由決定如何度過暑假。
在中國、台灣、香港等東亞地區,暑假也通常比日本的長,大約為1到2個月。不過,與日本類似,這些地區的孩子也經常會有作業,且仍然會重視暑假期間的學習。
歐美與東亞的暑假較長,部分原因是9月為這些地區的學年開始時間,因此暑假可以設得較為寬裕,作為一個學年劃分的休息時間。
至於歐美國家的暑假為什麼不派作業,主要原因是「假期應該讓孩子徹底休息」的觀念。此外,也有強調孩子自主性的教育方針。家長通常會在暑假期間安排較長的休假,帶孩子參加家庭旅行、夏令營或各種夏季課程等,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自然或其他不同的體驗。
推薦給小學生的暑假活動11選
學習固然重要,但培養非認知能力的各種體驗同樣非常重要。參考上述關於體驗與非認知能力的研究,以下是幾個能夠幫助小學生提升非認知能力的暑假活動建議:
1. 海洋或山區等的自然體驗

海水浴、海上運動、露營、溪邊遊玩等自然體驗是充滿挑戰的寶庫。在大自然中盡情遊玩的經歷,主要有助於提升自我肯定感(自尊心)與外向性,這一點從調查結果中已經證實。
2. 透過職業體驗與參觀工廠進行職業教育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暑假期間提供職業體驗項目,像是鐵路公司或酒店等。參觀工廠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孩子了解他們喜歡的商品或製造過程。這些社會體驗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更有興趣投入學習與課程中。
3. 參加社區義工服務活動
暑假期間,許多社區會舉辦小學生可以參加的義工服務體驗項目。這些活動不僅是一次寶貴的社會體驗,還能讓孩子與各種不同的人互動,進而對自己的社區產生更深的歸屬感。
4. 音樂、戲劇、傳統藝能之觀賞與體驗
在暑假期間,會有更多適合孩子參加的音樂會和戲劇演出。尤其是日本的傳統藝能,如適合孩子的「落語」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文化體驗有助於孩子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並促進他們對未來的正向態度,對所有非認知能力都有正面的影響。
5. 在動物園、水族館、美術館、科學館和博物館中愉快學習

在動物園和水族館實際觀察各種生物,或在美術館中接觸藝術,還有在科學館和博物館等地進行體驗學習,這些都是文化體驗。這些活動不僅能在享受樂趣的同時增加知識,還能促進所有非認知能力的發展。
6. 和家人一起觀看現場體育比賽
觀看棒球、足球、籃球等體育比賽,也是能夠提升非認知能力的文化體驗之一。研究顯示,和家人一起現場觀看比賽,而不是透過電視或線上觀看,可以有效減少壓力並提升幸福感。
7. 回家探望祖父母和堂(表)兄弟姊妹
與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家人以外的成人等進行互動,有助於提升自我肯定感(自尊心)、外向性等非認知能力。全家回家探望祖父母和堂(表)兄弟姊妹見面,這也是一個能夠促進非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體驗。
8. 幫忙家務或承擔家庭角色
透過幫忙做家務,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自尊心)、外向性、心理韌性,以及對學習的正向態度等各方面的非認知能力都會有所提升。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庭角色並持續執行,這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9. 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來閱讀
閱讀是提升非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經常閱讀的孩子通常會對新事物產生興趣,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並對未來和學習保持正向態度。在涼爽的圖書館裡,靜靜享受自己喜歡的書籍,也是暑假中最有魅力的活動之一。
10. 參加感興趣的夏令營或夏季課程
近年來在日本,許多企業和機構都開設了針對小學生的夏令營或夏季課程。這些課程涵蓋自然體驗、科學、農業、英語、傳統藝能等各種領域,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除了能獲得各種有趣的體驗,還能在完全由自己獨立參與新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成長。
11. 主動投入自己喜愛的活動

最重要的是,提升非認知能力的關鍵在於孩子能夠自主地投入自己喜愛的事物,並且積極參與其中。
無論是上面提到的活動,還是孩子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是他們想嘗試的事情,家長都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
將暑假變成「成長的季節」
暑假是通過各種體驗來增進非認知能力並培養「生存能力」的絕佳機會。如果有些活動可以與父母一起參與,那麼親子共同學習和成長會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不過,無論進行什麼樣的體驗,最重要的不是大人強迫孩子去做,而是讓孩子自己帶著「我想做」的心態去主動參與。請鼓勵孩子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開始挑戰吧!
撰文:征矢里沙
非認知能力培育與Well-Being教育雜誌《FQ Kids》總編輯。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專門研究多元教育模式。曾任職於Recruit公司,後創立「NPO法人いきはぐ」,以「培養生存能力」為主題,採訪全國超過100所學校與幼稚園。作為「培養生存能力的教育研究專家」,她積極參與與非認知能力培育相關的編輯、寫作、講座等活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