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會用到的「表情符號(絵文字(Emoji))」。在社交媒體或通訊時傳達心情時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你知道這個「表情符號」其實是源自日本的功能手機(俗稱ガラケー)專用的網絡連線服務「i-mode」誕生、起源於日本嗎?
本文將介紹表情符號是如何在日本誕生,並擴展到全世界的歷史。此外,亦會說明例如「ぴえん(悲傷)」或「汗(冒汗)」等,在日本常用TOP5的熱門表情符號,以及與海外用法的不同之處。
什麼是表情符號?其定義與獨特特徵
「表情符號(絵文字(Emoji))」是指在文字中用來視覺化傳達情感或資訊的小型圖像圖示,作用是補足僅靠文字難以傳達的細微情感。
截至2025年9月,登錄於國際字符編碼標準Unicode的表情符號總數約有3,953個,這個數字亦包括了性別、膚色等不同組合的變化版本。
此外,表情符號不僅僅是裝飾,它還被定義為「文字」的一部分,就如「平假名」或「英語」一樣。正因如此,當你用iPhone傳送「❤(愛心)」表情符號時,Android用戶或Windows PC用戶的畫面上亦會顯示出同樣意思的表情符號,不會出現亂碼或顯示錯誤的情況。
表情符號起源於日本:從手機服務「i-mode」誕生的歷史
我們現在在社交媒體或通訊中理所當然會用到的表情符號,其實是源自日本的手機文化。
這一切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99年,NTT DoCoMo開始提供的功能手機專用網絡連線服務「i-mode」的開發。
MoMA亦認可的世界首創176個表情符號
創造出表情符號的是當時負責i-mode開發企劃的栗田穣崇先生。栗田先生會有表情符號的靈感,是來自於他在傳呼機(Call機)時代的經驗。
當時的傳呼機只能使用「¥」或「♥」等極少數幾個符號,無法像現在一樣用表情符號豐富地表達心情。
大家是否也有過明明想簡單傳達訊息,卻被對方覺得冷淡,或是收到訊息時無法理解對方真正意思而感到困惑的經驗呢?
有一天,栗田先生看到一則訊息的結尾加上了「♥」,他發現僅僅一個愛心符號,就能讓整則訊息變得更正面、更有溫度。
據說人們在溝通時,比起文字本身,更重視其中蘊含的情感細微差異。在這個例子中,「♥」所傳達的情感就產生了正面的效果。
受到這些啟發,栗田先生便構思出除了難以用文字傳達的「情感」之外,還能簡化表現交通工具、食物、建築等「資訊」的表情符號。於是,世界上第一批176個表情符號就此誕生。
這176個初代表情符號,後來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選為常設收藏品,作為源自日本的數碼表現方式,在全球獲得高度評價。
表情符號文化在日本的工作場合亦大放異彩
在日本誕生的表情符號,現時不僅用於私人交流,在工作場合亦被積極應用。
根據線上通訊協會發表的調查,針對「你在工作上進行聊天或電郵等文字溝通時,會使用表情符號/顏文字嗎?」這個問題,有78.4%的人回答「有使用」。
其原因包括:
「因為能更容易傳達情感或細微語氣」(52.9%)
「如果沒有表情符號或顏文字,會給人嚴肅或生氣的印象」(51.7%)
「能減少輸入時間,提高生產力」(48.3%)
由此可見,表情符號被用來促進人際關係順暢、提升工作效率。
資料來源:約8成高績效者在工作場合亦善用「表情符號/顏文字」的事實,其理由為何?(2022年12月)
【最新版】日本最常用的表情符號TOP5介紹(ぴえん(悲傷)、汗(冒汗)等)
那麼,實際上在日本最常用的是哪些表情符號呢?Baidu公司配合7月17日「世界表情符號日(World Emoji Day)」,發表了全球16個國家表情符號的使用趨勢。
結果顯示,2025年上半年在日本最常用的表情符號TOP5如下:
第1位😭(大哭的臉)
第2位💦(汗水、冒汗)
第3位‼️(雙重感嘆號)
第4位🤣(笑到翻)
第5位🥺(ぴえん(悲傷)、懇求的臉)
在日本最常被使用的是「😭(大哭的臉)」這個表情符號。乍看之下似乎是負面情緒,但實際上在「感動到哭」或「開心到流淚」等正面語境中亦經常被使用。
此外,「💦(汗水、冒汗)」及「‼️(雙重感嘆號)」等表情符號亦名列前茅,被認為充分反映了日本人重視「共鳴」及「體貼」的獨特溝通文化。
資料來源:【Simeji排行榜】7/17是世界表情符號日!鍵盤App Simeji發表各國最常用的熱門表情符號TOP5(2025年7月)
你知道嗎?日本與海外表情符號的用法及意義大有不同
表情符號雖然已成為世界共通語言,但其實根據國家或文化不同,意義亦會有所差異。有時你不經意使用的表情符號,在海外卻可能被解讀為完全不同的意思……。
這裡將介紹5個在日本與海外用法不同的代表性表情符號。
①🙄(向上看的臉)是在思考?還是不耐煩?
在日本,這個表情符號常用於「嗯……🙄」、「該怎麼辦呢🙄」等陷入思考時的情境。
但在海外,這個表情符號帶有「無奈」、「受夠了」這類負面意思。根據對象不同,有時可能會被誤解,因此這個表情符號要小心使用。
②🙏(祈禱)是請託?還是擊掌?
在日本,常用於「對不起🙏」、「拜託🙏」等道歉或請求的場合。
但在海外,除了原本的「祈禱」意思外,亦有人把它解讀為「擊掌」的表情符號。
③🙇♀️(鞠躬的人)是道歉?還是健身?
在日本,這個表情符號常用於「對不起🙇♀️」、「謝謝🙇♀️」等表達道歉或感謝的時候。
不過在海外,有時會被解讀為「思考的人」,甚至是「正在健身的人」……。
對日本人來說,這個像是「下跪道歉」一樣表達「極致道歉心意」的表情符號,在不同國家卻可能給人完全不同的印象。
④🙆♀️(OK手勢的人)是OK?還是芭蕾舞者?
在日本,這個表情符號常用於「好呀🙆♀️」、「沒問題🙆♀️」等正面場合,但在海外,有人會說「不知道這是什麼姿勢」。亦有人將它當作「芭蕾舞者」。
雖然這個姿勢在肢體語言中亦很常見,大家會以為是世界共通的意思,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其實可能是較難被理解的表情符號之一。
⑤😇(有天使光環的笑臉)是完蛋了?還是天使?
在日本,像「完蛋了😇」這類表情符號常用來幽默地表達「結束了」、「無法挽救」等絕望的情況。
但在海外,這個表情符號則是代表天使或好人的正面象徵。
「完蛋了😇」這種用法,是日本獨有的網絡用語文化產物,對外國人來說可能會變成「?」喔。
FUN! JAPAN職員實測!表情符號的真實用法比較
最後,為了探討實際上表情符號是如何被使用,FUN! JAPAN的日本員工及國際員工,分別根據同一段文字,自由加入了表情符號。
加上表情符號的句子如下:
案例①:朋友之間的情境
不好意思,因為錯過列車,我會遲一點到。到車站後我會立即趕過去!
案例②:工作場合與同事的對話
A:有件事想請你幫忙,可以在本週內幫我整理一下這份資料嗎?
B:好的。
A:謝謝你,麻煩你了。
<數天後>
B:資料已經完成了。
A:謝謝你整理得這麼好!真的幫了我大忙!
日本員工①:20多歲、女性
案例①
A:不好意思🙇♀️因為錯過列車,我會遲一點到。到車站後我會立即趕過去!
案例②
A:有件事想請你幫忙,可以在本週內幫我整理一下這份資料嗎?🙇♀️
B:好的🙆♀️
A:謝謝你,麻煩你了。
<數天後>
B:資料已經整理好了。
A:謝謝你整理得這麼好🙇♀️真的幫了我大忙😭
日本員工②:30多歲、男性
案例①
A:不好意思,因為錯過列車,我會遲一點到🙏到車站後我會立即趕過去!🙇♂️
案例②
A:有件事想請你幫忙,可以在本週內幫我整理一下這份資料嗎?🥺
B:好的!🙆♂️
A:謝謝你,麻煩你了🙏
<數天後>
B:資料已經整理好了✌️
A:謝謝你整理得這麼清楚!真的幫了我大忙!🙇♂️
外籍員工① 30多歲、女性
案例①
A:不好意思🙇♀️🙇♀️🙇♀️因為錯過列車,我會遲一點到😭到車站後我會立即趕過去!💪
案例②
A:有件事想請你幫忙,可以在本週內幫我整理一下這份資料嗎?🙏
B:好的!👌
A:謝謝你,麻煩你了。
<數天後>
B:資料已經整理好了。
A:謝謝你整理得這麼清楚!真的幫了我大忙!🙏
外籍員工②:30多歲、男性
案例①
A:不好意思‼️因為錯過列車,我會遲一點到🥹到車站後我會立即趕過去!💨
案例②
A:有件事想請你幫忙,可以在本週內幫我整理一下這份資料嗎?🥺🙏
B:好的!👌
A:謝謝你,麻煩你了。😊
<數天後>
B:資料已經整理好了✌️
A:謝謝你整理得這麼清楚! 😳真的幫了我大忙!🙌
從表情符號看見的文化與溝通風格差異
這樣比較之下,日本員工經常使用「🙇♀️(鞠躬的人)」這個表情符號。不僅用於道歉,很多時候亦是為了表達「禮貌」或「體貼」。
另一方面,國際員工在表示「OK」時,與其使用「🙆♀️(OK姿勢的人)」,更常用「👌(OK手勢)」,這亦是很有趣的表現差異。
表情符號不僅僅是符號,就如語言一樣,反映出各國的文化及溝通風格。了解表情符號的用法及意義差異,亦會成為加深跨文化理解的一個契機。
歡迎參考本文章,觀察一下表情符號的用法,說不定能成為你了解對方的線索!
Comments